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中國港航業為何還要“走出去”
2010-05-31 08:55:31   來源:股城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期以來,中國港航業發生了兩起令人矚目的商業投資:航運龍頭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拜會了希臘總理,承諾將繼續推進對希臘港口的投資;港口龍頭上港集團宣布收購馬士基集團旗下比利時澤布呂赫碼頭公司25%的股權,邁開了國際化戰略的第一步。
    這兩起案例,都發生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彌漫,業界擔心其經濟可能“二次探底”之時。作為中國最早融入全球化的產業之一,港航業為何要在這個時候“走出去”?
    事實上,對這個問題,中方已經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如國家外匯管理局就表示,中國是負責任的長期投資者,始終堅持分散化投資原則,歐洲市場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中國外匯儲備最主要的投資市場之一。并且,中方也相信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歐元區一定能夠克服困難,維護其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中遠集團旗下專事碼頭投資的中遠太平洋研究部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就歐洲經濟來看,短期內的確有風險。但歐盟近年來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如果其市場不穩定對中國也有很大影響。
    中遠集團公布的信息也顯示,雖然希臘深受主權債務危機困擾,但在中遠及其聯盟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年1—4月公司接管的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貨物吞吐量已經提升了43%。中遠集團還在尋求新的投資機會,力爭與希臘海運界一起,將比雷埃夫斯港建設成地中海第一大集裝箱港口。
    不過,亦有業內人士指出,就今年全球的貿易形勢看,包括拉美、非洲在內的新興市場將是最主要的增長點之一。像上港集團這樣第一次“走出去”的企業,為何首站選擇了經營難度頗大的歐洲?
    對此,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秘書長真虹教授分析說,從投資金額和獲得的股權比例看,上港集團國際化戰略的第一步還是相當謹慎的。
    “既然上港集團重在嘗試,就得有高的標準。而歐洲港口業作為非常成熟的市場,馬士基集團作為世界頂級的碼頭公司,是值得我國港口業學習和借鑒的!闭婧缯f,即使上港集團此次投資財務收益不大,獲得的經驗也將是極其寶貴的。
    國際化、多元化的投資對提升中國港口業的綜合競爭力也是大有裨益的。招商證券港航業研究員紀敏認為,上港集團此前的投資一直在國內,而此次參股比利時碼頭項目,標志著公司正在從一個單一的港口經營商向國際化的碼頭運營商轉變。
    其實,比較上港集團和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就可以了解中國港口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9年時,上海港實現集裝箱吞吐量2500萬標箱,同比下滑近11%。而新加坡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大,同比下滑13.1%至2510萬標箱,仍以微弱優勢位居世界第一。
    不過,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的競爭力并不僅僅體現在新加坡,其在16個國家擁有28個碼頭項目。除新加坡外的海外投資項目2009年貢獻了3180萬的箱量,同比僅下滑7.1%。分散化投資的策略,使得整個集團的集裝箱吞吐量僅下滑9.9%,優于有強大經濟腹地支撐的上海港。